2019年12月11日 星期三

精神分析

精神分析
時間那麼耗時
要花那麼多錢
與其他心理諮商學派相比
科學實證的結果顯示
並沒有顯著差異

那腦袋又沒壞
直路不走
幹嘛走歪路
我又不是錢多

與其直接回答
精神分析與心理諮商有何不同
其實可以先問問
自己是怎麼看待這世界
你怎麼看待世界
在某程度也代表
自己怎麼看待自己

如果覺得這世界很好
自己不會對其有很多疑惑與不解
萬一突然憂鬱 焦慮 恐慌 孤單

在心情溫度計中發燒了
也就是心靈感冒了
看看心理諮商專家來輔導
幫助自己解決問題與度過難關
關於在這方面
精神分析並沒有甚麼特別的

但若自己看待這世界
總是有著些疑惑與不解
甚至不滿
沒有那麼想適應社會
那這樣的個性其實是可以試試精神分析

但精神分析並只不是
所謂的做自己接納自己
這跟人本主義的同理心
還是有些差別

相反的
在某種程度
它是反對自己
反對自我
反對自我意識
反對同理的------------不要太快理解

不強調療效的---------若有也只是副作用
不強調幸福的---------絕對會涉及到痛苦--------要放棄原本的享樂
之所以這樣
是因為強調無意識

在意識層面
我們要跟大家一樣----好溝通----人際技巧好-----受人歡迎------在想像層面

在無意識層面-----每個主體性都是特殊的------所以才難以理解----才難以承擔
-----要接觸這些莫以名之-----是不好受的-------承擔它------有可能要付出代價
------不強調美滿------甚至強調每個人的缺失與不足------是要打破想像層面的

所以雖然我每天都被壓榨
負責要宣傳拉岡精神分析
但是我還是可以偷偷地說

其實不一定要走精神分析這條路
第一要花大量的錢
第二沒有擔保幸福
第三還要承擔風險----不知道目的地
第四還要打自己的臉---接受閹割---強調自己的缺失
第五要承擔自己的特殊性
第六我不敢再寫下去了

總之
精神分析實在有些不一樣







2019年12月8日 星期日

安麗

要發表這篇文章
對我有點難度
因為要推廣拉岡
讓我感覺很安麗
先別提這個了
你聽過安麗嗎?

先別管心理學了你聽過拉岡嗎?
在心理學教科書上面很難有機會認識拉岡
選擇心理學沒人認識的拉岡精神分析
這行為是令人疑惑的
或個人本身就是個怪咖

不過身為怪咖
心中總是有疑惑與奇奇怪怪的想法
所以才會試著走走心理之路
看看能不能澄清與解疑
要不找薪水更多的工作就好了
想那麼多幹嘛?

進入了臨床心理所
發現所學的盡是專業的知識理論
把病人的各種症狀分門別類
處遇的方式大概是
用合適的認知取代不合適的認知

如托爾斯泰所說的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同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換句話說
幸福的人因為想法合適的所以幸福
想法太偏差的人而導致了自身的不幸
想太多就是一種病態

個人認為
這其中鐵定要有個政治正確
才好方便設定好幸福的目標來邁進
在8次短時的晤談中有所進步

其實這並不是很批判與激進的想法
因為幸福總很難離不開政治
如拉岡所說人的慾望總是他人的慾望
正如幸福雖離不開政治
心理工作者更加無法妄想自己跟政治沒有關係

正如想要了解自己
一定要透過他者------無意識
雖然這樣說有點安麗
感覺很不科學與神奇
到底甚麼是無意識呢?

對我而言無意識就是
疑問、困惑、錯誤、想太多、開玩笑、症狀...等等
這些不知道
在某面其實是一種知道
因為假如真的完全不知道
那就絕對不會造成自己的困擾與痛苦

拉岡精神分析這樣強調人的分裂、缺失、錯誤
看似悲觀
但這樣反倒讓我鬆一口氣
因為不需再特別注意自我的完整性與完美
花力氣去鞏固這盔甲綁死自己

這樣的矛盾與弔詭
有了這樣的缺口
反倒令我非常喜歡

最後

先不管上面說的了
你聽過拉岡嗎?










心理系

若自我介紹
說到自己是心理系
想必會遇到一個好奇
你該不會知不知道我在想甚麼吧!

雖然這是對心理學的誤解
但這無知其實也說出大家的集體幻想
身為心理工作者
應該是知道的或具有同理心的
有這能力是會讓人感到神秘與焦慮不安

面對這些問題
我亦會感到焦慮
會試著介紹甚麼是心理學
如此一來
可以把注意力從自己身上
轉移到心理學上

好讓對方不要那麼焦慮
也讓自己也沒有那麼焦慮
但若焦慮不會騙人的
那這不會騙人的焦慮到底是甚麼呢?
心理師學了那麼多理論與知識
不就是為了與案主建立關係
所以需要增強自己的同理心與能力嗎?

看看書本上所說
好的心理師需要具備以下條件

1. 對自己有足夠的認同
2. 尊重及欣賞自己
3. 能接受改變
4. 能選擇及經營自己的生活
5. 可靠、真摯及誠實
6. 有幽默感
7. 會犯錯誤,並承認自己的錯誤
8. 活在當下
9. 重視文化的影響
10. 真誠關心他人的福祉
11. 展現有效的人際互動技巧
12. 全神貫注地工作而從中尋求意義
13. 展現熱情
14. 維持健康的人際界線

哇!怎麼那麼多,要求好嚴格啊!
我到底有沒有符合這些條件呢?
怎麼有些特質感覺好像有
但仔細想想又好像不符合?

看來如果沒有多少有一些自戀的幻想
是很難走上臨床心理工作者這條路的

拉岡其實會批判以上
自我心理學的背後預設
好像治療師要比較健全與完美
好像學了那麼多知識與訓練
知道些甚麼可以解決來訪者的疑問

同時對於
過於強調同理心與治療同盟
也是會有批判的

同理心與理解固然重要
但反理解(不要理解..................................................................................................的太快)
與獨異性(不要理解..................................................................................................的太快)
這些是更加重要的

建立治療同盟
然後朝著復原與幸福的之路邁進
但為什麼要往這個目標呢?
這幸福又是誰的幸福呢?
復原後自己就真的變得完整與充實嗎?
幸福之後就真的幸福了嗎?

我想現在雖然是太空時代,人類早就能坐太空船去月球,
但永遠無法探索別人內心的宇宙-大佛普拉斯
















人還是很複雜的
沒那麼簡單

我也是很複雜的
沒那麼簡單

你也是很複雜的
沒那麼簡單

拉岡也是很複雜的
沒那麼簡單

準備好
搭太空船的門票了嗎?

他媽的


當小孩開始慢慢長大
開始面對這成人世界
卻發現真實的世界
是那麼的複雜
那麼的虛偽
那麼的令人困惑

原本的粉紅色的童話世界
開始破了一個大洞
少年也墜落了無止盡的混亂深淵

有的開始憤怒
有的開始焦慮
有的開始害怕
有的開始憤世
有的開始長嘯
有的開始害怕
有的開始孤單
有的開始哭泣

我總是會想像,有那麼一群小孩子在一大片麥田裡玩遊戲。
成千上萬個小孩子,附近沒有一個人 — — 沒有一個大人,我是說 — —
除了我。我就站在那混帳懸崖邊。
我的職務是在那裡守備,要是哪個孩子往懸崖邊跑來,我就把他捉住

沙林傑的主角
夢想是成為成千上萬小孩的守護者
但問題是成千上萬的小孩要怎麼守護呢
是要成為千手觀音的百花撩亂神乎其技的抓?
還是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地藏菩薩捨己為人?

精神分析其實沒有很特別
也會說是愛
那跟浮濫的流行音樂與偶像劇
有甚麼分別呢?
說我愛你的目的難道不就是要你愛我
說到底愛不就是自私嗎?

我們該承認愛的確來自於自私
更準確地說
愛來自於缺失
正因為有缺失才會試著去愛

否認自己的缺失而藉著愛的名義去愛
會更加難以已忍受
因為被愛者更加難以拒絕
面對愛者的我都是為你好
更加困惑

正因為愛來自於自私
所以每個愛才是獨特的
但也因為是自私
更需直面自己的缺失

這是需要勇敢的
因為第一步就是
承認自己是不完美的
自己是會犯錯的

Are you ready?






















2019年12月1日 星期日

愛不是給你知道的
或你有的實體
而是去給予
連自己也不知道的東西

如同愛是不需理由的
愛是盲目的
愛是一種缺失
朝向超越之物-客體小a而不止息
相應的給的也只能是超越之物-自己沒有的東西

真正的自己是自己也不知道的
在愛的過程中
亦是如此
既然不知道
怎麼能給出自己知道的呢?
既然什麼都沒有
怎麼能給出有呢?

去愛才會發現愛。

2019年11月29日 星期五

女孩的眼睛

https://mp.weixin.qq.com/s/6cB8E36orZqi7r610zdU-w?fbclid=IwAR3SBJ21qvMFM1Hd9Qq4NVVr7Wc9qGpBGzeF_EPcZgER0qJDqG-XYNUjJcc

僅是惡人?有無其他走法?

1.
男孩無法接受自己的缺失
而無法忍受女孩的缺失
怕自己的有可能變成跟女孩一樣沒有
而試著填補這洞
降低暈眩
減少自己的閹割焦慮
否認男性與女性的差異
因為大家都有的話
那沒有的人就不會搶奪自己的有
而使自己變成沒有

2.
無法忍受女孩的視線
不了解其慾望為何
不知到底想幹嘛
避免其自身被女孩吞噬與毀滅
只好用紙片去擋住與緩衝
而保持著些許安全距離
減少他人的慾望
用迫害妄想來防禦更可怕的洞






困擾

人總是會遇到困惑與難題
這些超乎了我們了預期
我們通常不知道怎麼辦
心情可能煩躁 焦慮 不安

為了降低這些的騷擾與巨大能量
第一直覺是壓抑與忽略
轉移注意力啊-不要想那麼多啊
找人聊聊天啊-尋找社會支持啊
喝喝酒 抽抽菸啊-讓它飄飄然啊

專業點
面對它-這問題的成因是甚麼
解決它-出了問題-很可能跟自己的非理性信念有關
疏通疏通自己僵化信念而保持彈性
放下它-搭配放鬆冥想-讓身心靈保持和諧與自然

但若這些還是不行呢
還是覺得有些怪怪的呢
怎麼真相好像
不是柯南所說的只有一個

啦岡會說不要理解太快
因為它(無意識)總是拒絕被理解的
若過於強調同理心
那這跟精神病患的被害感是極為接近的
因為祂總是知道我想甚麼
那豈不只剩下發瘋這條路來讓自己好過點呢?

所以佛洛伊德說的不是自我必取代本我
而是它之所在
我隨之而行(假如不能走 也要爬過去)

所以幸好總是有想不開的時候
因為它總是拒絕被自我所取代
因為它總是在提醒我離開幻想

當真的感覺自己完全想開的時候
這樣自我功能的確強大
生活適應很好
現實感極佳
可以從渾渾噩噩中醒來接觸現實
好像可以不再做夢了
殊不知極大可能是在扮演著卡通 童話故事裡的角色

好奇怪
卡通與童話通常讓人感覺很幼稚
但這些又是都是成人編寫的
那真正的幼稚又在那兒呢?
如果沒有幼稚
那有真正的成熟又在那兒呢?